查看原文
其他

真情有直抵人心的力量——记广西总队柳州支队政委何方礼(上)

2017-12-27 人民武警

点击上方人民武警可订阅哦!



  12月初,广西柳州已经有了些许寒意。记者跟随广西总队柳州支队政委何方礼前往龙美希望小学。


  “何叔叔来了!”车子驶入学校,正值下课时间。孩子们看到何方礼,开心地呼叫而上,将他团团围住。男孩子们钻来拱去,争抢着让何方礼抱起来“举高高”,恨不得像小猴子一样挂在他身上;女孩子们围在外圈,抿着嘴使劲笑。


  何方礼把学习文具和过冬衣物交给孩子们,半蹲着和他们聊了会儿天,了解他们近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。上课铃声响了,何方礼这才不舍地返回车上,隔着车窗向孩子们挥手告别。记者发现,他的眼圈红了。


  “对孩子们感情深了,大男人眼窝也浅了。”何方礼用手抹了把眼睛,有些不好意思。


  言短,情深。


  20多年前,何方礼用自己的坚持和执着,一点点打破了大瑶山世世代代“女不读书”的传统陋习,红瑶女童由此开始了新的生活和梦想。20多年后,他已经成为一名党的十九大代表,这份对驻地群众的感情也随着岁月更迭,历久而弥坚。何方礼告诉记者,作为一名党员、一名军人,为人民做好事的渴望,永远不会改变。


  为给驻地群众谋幸福,何方礼挖空了心思想招法,让大家生活越变越好。在一代代红瑶女童看来,什么困难都难不倒他——

“何叔叔是个‘超人’”


 

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国家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农村会更具发展力、吸引力……习主席说了,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。老乡们,咱们也要加把劲,让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在白云乡,何方礼指着连夜赶制的宣传展板,为村民们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。


  村民们文化水平有限,很难理解抽象的政策,为了让大家能听懂、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,何方礼制作了生动形象、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,还专门为村民们准备了一份语言朴实、内容易懂的宣讲提纲。村民们各个听得津津有味,大家表示,虽然他们读书不多,但何政委讲的他们全听明白了。共产党是他们的靠山,以后听党话、跟党走,绝对不拖后腿。


  脱贫攻坚,不仅要动手,更要动脑筋,才能事半功倍、取得实效。“只要肯钻研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”这位来自大巴山区的汉族军人,凭着对瑶族同胞的满腔真情,向来遇事爱琢磨、不服输。


  1993年,入伍不久的何方礼第一次进瑶山,当得知红瑶族仍延续着“女不读书”陋习时,苦不怕、痛不怕的七尺男儿流下了眼泪。他想起了自己因家贫一度辍学的经历,也想起了一次次慷慨解囊让自己重返校园的好人。就在那时,何方礼有了一个朴素却坚定的念头:“想尽一切办法,也要让红瑶族女孩进学堂!”


  改变一个民族根深蒂固的观念谈何容易。但是,何方礼不认这个理,他和战友用行动做出回答:再难也要做!


  何方礼是农民的儿子,他知道村民需用什么样的语言、什么样的语气,才容易被说动。于是,白云乡的田间地头,何方礼成了常客。为了说服家长让女儿上学,一到节假日,他就埋头待在乡亲们的地里,边干活边做思想工作。


  改变红瑶女童的命运,仅靠外界资助是不够的,关键是要转变观念、发展经济,让一代代女童们长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。于是,崎岖的山路上,留下了何方礼背着电视和接收器奔波于村村寨寨的身影,他让村民们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,唤起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、对改变现状的渴望。


  就这样,在何方礼和战友们的努力下,女童们陆陆续续回到了教室,红瑶女童班不再形同虚设。


  浇树要浇根,助学要治贫。助学的经历让何方礼认识到,贫困乡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,最重要的是摆脱人文精神的贫困,否则,将出现“扶贫——脱贫——返贫”的恶性循环。只有帮助大瑶山区发展经济,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项目,才能真正实现脱真贫、真脱贫,实现为脱贫造“血”。


  这些年,何方礼的思考和行动从未间断。国家出台了什么惠农利民政策,何方礼总是第一个读懂吃透,为村民脱贫“支招”。


  融水县红瑶女韦艳萍家的板栗没有打开销路,眼看着要坏在树林里,何方礼和战友一面邀请县城的师傅传授板栗深加工的方法,一面联系设立了“农村淘宝点”,不仅解决了韦艳萍一家的燃眉之急,还实现了多种农产品的网上交易,一个个红瑶女的网店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,大瑶山里的板栗、火烧笋、百合、杉木等土特产远销各地。


  记得有一个哲人说过:“世界上最珍贵的勇气就是相信奇迹,而最难的是让奇迹天长地久。”对于何方礼来说,没有做不到的事,只有想不到的事。“只要是想得到的,通过努力,就可以做到。”


  一名红瑶女童告诉记者,何叔叔是个“超人”,不论她们遇到什么困难,只要找到何叔叔,都能得到帮助。


  何方礼说,他是一个平凡的党员,一个平凡的军人,他的动力源于心中有爱。正是凭着对瑶族群众朴素真诚的爱,他才拥有了永不妥协的勇气、挫而不折的热情以及撼动艰难困苦的决心。


  何方礼有一时一地做好事的热情,更有着一生一世做好事的恒心。如今,很多曾受到他帮扶的人都已经长大了——

“何叔叔成了何大哥”



  凤秀娟,是瑶山里走出来的第一个红瑶女兵,现在白云乡计生站工作。面对记者的采访,她笑声爽朗、落落大方,昔日那个怯怯的红瑶女童早已不见了踪影。


  “我是幸运的,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何大哥。”凤秀娟告诉记者,“他对我们的帮助从未停止,直到现在,他还依旧记挂着我们的生活。”她机灵地笑笑,继续说道:“何叔叔的好事做了太长时间,我们都长大了,他从‘何叔叔’成了我们的‘何大哥’。”


  “不仅要有一时一事做一件好事的热情,更要有一生一世做好一件事的恒心。”凭着这一信念,何方礼和战友们帮扶的脚步从未停歇。


  “我们的目的不是帮一个人,也不是帮一件事,而是要帮助瑶族的贫困群众都实现脱贫。”何方礼对记者说,“红瑶女童长大了,我们还要帮助她们致富。只有靠她们去带动其他瑶族群众脱贫,才是实实在在的。”


  另一名红瑶女童班毕业生凤金花从未想到,何叔叔对她的帮助会持续这么多年。当初,在何方礼的百般劝说下,凤金花才能够上学。从女童班毕业之后,何叔叔对她的帮助也并没有结束,而是一直在延续。


  中学毕业后,凤金花在创业路上遇到的大事小事,都会和何叔叔说一说。何方礼调走之后,凤金花每次遇到困难,都会到融水县中队,找官兵一起参谋。在中队官兵支持帮助下,凤金花和丈夫的生意越做越好,还带动了寨子里的十几个乡亲一起致富。


  脱贫致富,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,是一场硬仗,需要一个关口一个关口去攻克,不能毕其功于一役。何方礼感慨地说:“更多的凤金花效应,才是我们不懈努力的初衷。”


  走村访寨穿破了10余双解放鞋,40余次利用周末和假期与官兵们一起深入当地村寨,300多天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,200多次到红瑶女童家里探访,找到100例精准把脉的脱贫帮困“药方”……追寻何方礼20多年的扶贫足迹,可以看到这样一串感人的数字。


  做一件事情并不难,难的是坚持;坚持一下也不难,难的是遇到困难之后,仍然坚持到底。


  随着工作的调动,何方礼的工作地点几经变动。但是,每到一个新单位,他都能够迅速找到需要帮助的对象。何方礼说,不论到任何地方,但凡听说有人需要帮助,他就会立即深入了解,不帮扶一下,心里就感觉不舒服。


  随着职务的提升,何方礼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。不过,何方礼并未受此影响。他告诉记者,现在农村的情况已不同于往日,更多的帮扶办法需要动脑筋去想,而不是天天往山里跑。他把和朋友聊天、玩手机的时间都节省下来,每天就可以思考一两个问题。


  就这样,何方礼和他的战友们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,一年接着一年干,从当初一个普通的善举,到后来改变瑶乡生活的崇高行动。这种持恒,就是一种信仰。而其中的动力,则是对人民的热爱,对初心的铭记。


  今天再走进瑶寨,一栋栋二层小楼拔地而起,朗朗读书声回响在耳畔,村民们都在为了美好生活奔波忙碌着。千年的土地还是千年的土地,而千年瑶乡,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变。


  拥有爱、奉献爱,自有快乐在其中。当一个人有了大爱,心就会变软。软不是脆弱,而是韧性、是纯粹,是不求回报的奉献——

“何叔叔就是‘活雷锋’”


  

曾经有一位大学教授,主动向红瑶女童伸出援手,却在收到被资助女童的一封信之后,愤然终止了资助。


  原来,教授给红瑶女童写了一封信,结尾署了自己的名字。让他没想到的是,女童在回信中,直呼了他的姓名,并没有尊称他为教授。教授对此十分生气,认为自己的付出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尊重。


  每次回忆起这件事,何方礼都会觉得惋惜和遗憾。“那个女孩很认真地回信,却不明白自己是为何失去这次资助,因为她并不懂书信的礼节。”


  在何方礼看来,帮助别人,并不是需要别人感恩。帮助了红瑶女童,传递了善举,以后她们遇到类似的情况,也会去帮助别人。爱和善举一点点传下去,终究会让整个社会温暖起来。何方礼说:“孩子们最终会懂的。”


  那天,采访红瑶女童班毕业生戴妹忠时,她突然泪水涟涟,伤心地哭了起来。她告诉记者,读书的时候不懂事,有的时候补课多了、学习压力大了,就会悄悄逃学回家。“何叔叔教育我们,我们有时不听他的话,现在我们长大了,才了解到何叔叔的感受。回想起来,他是多么不容易。我们和何叔叔非亲非故,他却一直对我们那么有耐心!”


  近些年,红瑶女童班毕业生陈英花的生意越做越好,但她没有忘本。受到何方礼善举的感染,她先后投入80多万元,修通了村里近10公里的路。有人对陈英花的行为不理解,她干脆地说:“为家乡修路是我应该做的事,我不图回报。”


  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回来后,何方礼来不及休息,就带着新的惠民政策和慰问品直奔融水县大坡村半坡屯。当看到凤秀英家里起了一栋崭新的三层小楼时,他笑得合不拢嘴,拉着老乡的手反复说:“这是好事,改天我要带着肉和菜给你好好庆祝一下。”


  从军以来,何方礼的津贴、工资大部分都用于资助红瑶百姓。妻子梁柳芳有时也会打趣地说他:“你总想着帮别人,自己都四十好几了,要不是赶上部队的经济适用房,恐怕都不能给俺娘俩买个安心落脚的地儿。”


  记者开玩笑地问他,资助红瑶百姓20多年,奔波了20多年,鲜花也有过了、掌声也有过了,瑶族百姓的日子也改善了,干吗现在还要这么辛苦呢?


  对于这个问题,何方礼告诉记者,以前还真没想过。问的人多了,他也忍不住思考了一下。“如果说做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所图的,我图的不是鲜花和掌声,而是瑶族群众蒸蒸日上的生活。”他说,“看着瑶乡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,我心里真是痛快、高兴!”


  拥有爱、奉献爱,自有快乐在其中。作为一名党员干部,何方礼始终以人民为中心,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。他告诉记者:“有了这份对人民群众的爱,心就会变软。软不是脆弱,而是韧性、是纯粹,是不求回报的奉献。有的快乐,不在于得到,而在于做过之后才能明白。”


  绵延瑶山一派青翠,贝江河水静静流淌,希望的阳光洒满大地。何方礼用他略显消瘦的背影,勾勒了一名党员、一名领导干部、一名军人服务人民的最美姿态。


  

(记者:张潇潇、田哲、许东)

  

你可能还喜欢

 

1、挑战生命极限的高原“魔鬼周” 炫酷视频火爆来袭

2、这些人的举动 温暖了寒冷冬季的北京城

3、极寒!极险!极速!极累!我的军旅以此为荣!

4、今又冬至,部队的晚餐挑战你的想象

5、女兵的这首歌,为什么父母一听心都化了


本信息为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
监制:杨敏、孙延东、刘凤桥
图片监制:刘海山

主编:王文、魏国荣
编辑:海军、化炜、莫荒、别特、梦园
邮箱:wjxinmeiti@163.com



觉得不错,请点赞↓↓↓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